95后沪漂:在上海三年,工资翻了10倍,却罹患两种癌

来源:发型屋 3.35W

编按

95后沪漂:在上海三年,工资翻了10倍,却罹患两种癌

没有人一直年轻,却一直有年轻人。全球18亿年轻人,他们是充满潜力的一代,互联网让这一代年轻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权利,他们通过网络交流、学习,创业。他们从网络中汲取养分,又用自己的创造力反哺这个繁荣的生态。从爱好到职场,他们的人生观和职场观与父辈有着显著的区别。

打工人、干饭人,这些年度爆梗背后是年轻人对于职场、生活的自我解嘲,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严肃议题的独特思考。

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代年轻人?为了解答这些问题,YOUNG财经联合腾讯新闻与众多优质创作者,围绕95后这个“年轻群体”,通过行业观察、人物故事、市场报告等一系列的内容,试图为大众揭开这个新兴群体的真实群像。

采访&撰稿/孙瀛洲 编辑/王炜
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,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

时至今日上海仍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国际大都市,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奔涌而来,漂在黄浦江畔,苏州河边。

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故事。大部分人在平淡日子里揪着心里的刺,有人在奔跑的路上跌得遍体鳞伤,有人在这里做着故乡不可能实现的梦,哪怕辛苦、疼痛、迷茫、孤独。

沪漂是他们这一生难忘的经历。在这里,她们连疲惫都是精致的。他们在繁华泡沫中荡涤,经历,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
上海是一袭华美的袍,底下是破碎是虱子

口述人:夏洛特

24岁,沪漂2年

本科毕业于武汉某高校城乡规划专业

现就职于上海某城市设计院

我是武汉人,2018年毕业来上海。当时有一个实习的机会,就是在上海这家公司,后来就留下来,转正了。

我喜欢上海,这里思想多元,城市包容,工作环境也让我开拓了眼界。来上海两年,没房没车,但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沪漂。京漂、沪漂那是上一代人的提法吧?只不过在上海,我不知道未来在哪里,未必要扎根在这吧。

我有一份看起来光鲜高级的工作,带着小小光环的。所有问及我的人一听在城市规划设计院工作,就觉得很高大上的样子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跟很多年轻人不一样,我的职业疲惫期来得太快了,才工作两年多,我就提前变得麻痹了。

我的工作需要跟政府对接,跟地方官员打交道,听取一些宏观上的描述、需求,来给当地政府做规划方案。这个工作最开始是令人兴奋的,毕竟他满足了我的好奇心,让我见识了更广阔的的人。

但后来慢慢发现,这份工作并不能给我带来成就感,让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没有价值。工作中的琐事太消磨人了,甲方(也就是地方政府)还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意见。最开始我还会从专业角度对这些意见进行反驳和解释,后来日子久了,这种事一直都有,我也懒得再说什么。只在对方提出修改意见后,给他一些选择项。我厌烦这种反复、修改以及不着边际奇怪的意见。

我的薪水很低。一个月还不到一万块。但项目多的时候,年底会有奖金。我来这么久,拿到奖金最多的是相当于两三个月的薪水。

钱挣得不多,但我是一个低欲望青年,所以日常没什么消费。除了房租,来上海这些年最大的支出就是买了一部手机,再就是每个月三千块钱健身费用。我平日都是自己做饭。对奢侈品和大牌也没啥兴趣,宁愿把这笔钱花在丰满自己精神世界上,比如旅行或者看展览。

沪漂这两年多,见过了世面,也有着体面的工作,但不知道为什么,我却变得越来越无趣,对工作也是丧尽热情。

我才24岁,为什么上海这五光十色的大都市,都无法激活我真正的生命力呢?

上海像一袭华美的袍子,漂在这座城市才能看见它底下不尽的破碎与虱子。像我这种平平淡淡的佛系年轻人,注定是要被淹没在都市的人海中吧。但是上海又那么让人感觉舒服,虽然一段时间的短暂麻痹、迷茫,但总让我觉得有些什么在浪头之后藏着,不像小城市一览无余。大概就是这种让人心安的、未知的魅力,也感染着我。

但24岁,谁说不会像个冲浪者,在这大海上逐浪前行呢?

1 2 3 4 下一页

声明: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。联系方式:

热门标签